貨運司機、快遞小哥、網絡主播等新就業群體逐漸深入到鎮村一線,成為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力量。面對新就業群體分布散、流動快、組織難等現實挑戰,河橋鎮堅持政治引領、服務凝聚、作用發揮的工作思路,通過聚焦新愿景、建設新場景、營造新風景,積極探索“三景三新”工作機制,不僅讓“兩新”從業人員感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愛,也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,提升了新形勢下非公黨建的工作質效。
聚焦新愿景,找準“新”方向。精準調研摸底,科學謀劃布局。河橋鎮積極組織鎮村13名黨員和4名黨建指導員,深入村部、物流集散點、快遞驛站、電商直播基地等新就業群體聚集區域,建立完善“一季度一走訪一調研”機制,全面摸清轄區內該群體的數量規模、黨員分布、從業特點,精準掌握其實際困難與利益訴求,梳理形成28條“愿景清單”,分類建立4份動態信息臺賬,為精準施策奠定堅實基礎。匯集群體心聲,轉變工作方式。推行“辦活動+聽需求”工作法,在活動中同步征求意見、解決問題。在黃龍村“山里面的家長學院”課堂,大學心理教師收集該群體育兒疑惑,解決其家庭教育難題;在洪山村“固定學習日”活動中,村委會委員與貨運司機深入交流,解決其駐車休息、飲水等實際需求。這一模式以具體“愿景”為切入點,基于訴求明確工作方向,顯著提升了非公黨建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。
建設新場景,創新“新”服務。河橋鎮堅持以服務聚人心、以關愛促融入,著力打造功能完善、便捷高效、溫暖貼心的服務“新場景”,將黨組織的關懷傳遞到位。構筑服務矩陣,織密關愛網絡。整合服務資源,在河橋社區、龍泉村打造暖心驛站,聯動醫療、司法等專業人員,累計為110余名“兩新”從業者提供便捷體檢、健康咨詢、法律科普等服務;依托縣內普通干線首個服務設施“善道驛站”,發揮村(社區)黨員干部“三員”作用,做好服務新就業群體的日常引導員、政策理論宣傳員、應急問題聯絡員,提升為民服務質效。創新服務場景,延伸關愛鏈條。結合河橋山水資源,在“舊場景”上做優“新服務”。利用蘇北石化加油站平臺,打造“咖啡+暖途”場景,推出專屬“打石山”咖啡,以特色服務傳遞真情;聚焦新就業群體后顧之憂,將其子女納入“點亮山星”服務項目,在學校、村部等地開展山海橋書信交流、千人書信、邂逅山間非遺等7大主題活動10余場,深化了非公黨建的內涵與實效。
營造新風景,激發“新”動能。河橋鎮積極推動新就業群體從服務對象轉變為治理力量,引導其在基層治理中展現新作為、貢獻新力量,形成亮麗“新”風景。發揮“流動探頭”作用,培育治理哨兵。充分利用新就業群體走街串巷、熟悉社情、覆蓋廣泛的優勢,遴選政治素質好、責任心強的黨員和骨干擔任“民情信息員”“平安巡查員”,通過“隨手拍”直報鎮村治理平臺,已累計發現上報安全隱患、設施損壞、矛盾苗頭等信息20余條,成為基層治理的“移動探頭”和“神經末梢”。搭建“雙向賦能”平臺,提升共治合力。建立健全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化渠道,在村(居)民議事會中設置其代表席位,保障其參與權、表達權、監督權,成功推選1名快遞員擔任縣人大代表;每年組織網絡主播開展“黨建+助農直播”10余次,助力“美地葡萄”“龍泉草莓”“小磨麻油”等特色農產品銷售額超百萬元,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。(田太偉)